我國玉米供給側改革正式啟航
自2008年臨儲玉米托市收購的啟動以來,在以保護農戶種植積極性的前提下,國內臨儲收購價格持續走高,收購力度不斷增強,帶動國內玉米市場價格直線上漲,玉米現貨價格從2008年的1580元/噸持續飆升至2015年的2500元/斤,受此影響國內玉米種植面積及玉米總產量不斷增加,玉米的收儲政策確實對農民的增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,但是隨著收儲量的不斷增多,該政策面臨的問題也日益嚴峻,就國儲庫存來看,截止目前玉米國庫存儲數量已達2.5億噸之多,然而下游需求卻處于疲軟局面,導致供需矛盾日益激化。為此今年春節剛過,中央一號文件以及中央政府工作報告就明確指出要實行“去庫存,調生產,價格市場化”等政策改革,雖然在政策落實前,市場多空預期競爭較激烈,但是截止3月26日內蒙古一則關于2016年不再收儲玉米的新聞流傳開來,此消息雖還未證實,但是本周一C1701跳空式開盤下跌,貌似驗證了這個消息的真偽。
果不其然,本周一晚上此消息被證實,相關平臺也陸續出臺此文件,其中文件明確說明“這一改革框架有三個要點:第一,目前實施玉米臨儲政策的東北和內蒙古地區將取消玉米臨時收儲,秋后玉米上市后價格隨行就市,各類市場主體可自由入市收購;第二,考慮到玉米臨儲取消后必然發生的市場價格下跌,為保護農民利益,國家將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,將補貼資金直接對付到玉米實際種植者手中;第三,為應對出現大范圍賣糧難等風險,國家仍將實施安排符合條件的企業入市托底收購。”關于此政策一、二條我們很容易了解的就是今年不實行收儲了,玉米托底價格不再有,價格要市場化,另外農民賣糧虧損的部分由國家給與補貼,農民不會吃虧,但是對于第三條部分市場人士開始發起質疑,他們認為既然2016年收儲不再實行,何必讓企業入市托底收購呢,收儲性質沒變啊?其實筆者認為此次改革措施還是相當徹底的,文件明確說明“僅出現大范圍賣糧難等風險時,才會安排企業入市托底收購”,也就是說只有當即使農戶賣糧價格很低,市場仍無成交或成交量很低時(多因下游需求不好,糧源供應用不完),國家才會發揮相關的調控作用,但這僅是一個風險防范措施,對玉米市場化的實施影響作用甚微。
再者就是關于此政策目標價格和補貼等相關細節還不清楚,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價格走勢的判斷,因為不實行收儲,價格市場化后國內玉米價格就會不斷向進口玉米價格靠攏,加上國內供應壓力較大,要想提高競爭力,價格或要遠低于進口玉米1450元/噸的價格,目標價格的存在只是利于補貼農民而已,因此預計后期國內玉米C1701合約下跌空間不可估量。當然作為近月合約的C1605與C1609受此影響后期會走下跌趨勢,雖然C1605目前受收儲繼續,市場投資者擔心國家控糧事件發生,恐慌情緒抄底做多,以致于下跌態勢不明顯,但是C1605價格明顯升水華北現貨價格,上方價格壓力明顯,另外接下來5月合約將迎來農戶春耕前的集中售糧以及定向的實施,在供給側壓力不斷凸顯的情況下,預計交割前5月合約還有一波下跌走勢。
最后市場最為關心或是價格下跌空間有多少?首先從成本分析,在不包括人工成本的情況下,東北玉米種植成本僅為1000左右,華北地區更低,就目前期貨價格來看,C1701下方300個點不成問題,但是一般當臨儲收購取消后,成本線或不再擁有價值,國內棉花價格的變化就顯示了這一點,這也就意味著后期玉米價格下跌空間或會出乎我們所有人的預料。
此番玉米價格的改革,不僅會有效的去庫存,而且會改善國內、外需求狀況。首先出口方面,前期因玉米價格高于國際玉米市場價格,需求不具有優勢,大量的國外玉米及替代品流入國內,擠占國內玉米需求市場,使供過于求的格局不斷惡化,但是此次政策實施后,未來國內玉米或將重新奪回國際市場話語權,玉米凈出口現象或有望重現。其次國內需求方面也會一改前期低迷狀態,就飼料企業來說,目前生豬存欄處于低位,養殖利潤優厚,部分養殖戶開始有補欄跡象,若飼養成本繼續下跌,生豬養殖或逐漸恢復,會對玉米形成有效消耗。另外深加工方面,最大的下游加工淀粉企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價格過高,出口不具優勢,國內消耗也不具優勢,導致大量木薯淀粉進口替代,若玉米價格持續下跌,淀粉成本下降,價格自然降低,屆時出口的優勢將極大的帶動淀粉的需求,同時國內對木薯淀粉需求會轉向玉米淀粉。整體而言,玉米價格的降低將會帶動下游需求轉好,利好國家經濟,同時也會高效快速地去庫存。
時至今日讓市場忐忑的臨儲收購事件終于可以告一段落,在高庫存背景下,“市場化”+“補貼”的新制度必然對我國玉米供需環境產生較大影響,反映到價格上來看,除非今年出現極端惡劣天氣而影響收成,否則國內玉米市場震蕩下跌趨勢將是未來的主流方向。
永紅國際展覽(搜索"永紅國際展覽"公眾號關注)注:轉載請聯系授權并保留出處和作者,不得刪減內容。